

本报讯(交科院供稿)曹更永,男,1984年生,山东单县人,中共党员,华南理工大学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工学硕士,高级工程师,2010年7月起在浙江省交通运输科学研究院工作,杭州市下城区258人才第三层次培养人员,现任交通发展研究所所长,曾获浙江省交通运输厅优秀党员,热博rb88优秀党员、先进个人,浙江省交通运输科学研究院优秀党员、先进个人等荣誉。
曹更永带领的交科院软科学研究团队主要从事交通战略、政策、规划研究,为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和企业提供决策咨询服务,近年来完成部省、厅局级科研、咨询项目200余项,曾参与交通强国纲要编制、浙江省综合交通十三五发展规划、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综合交通发展规划、环杭州湾大湾区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研究、“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四港联动发展方案等重点项目,工作业绩多次得到行业主管部门充分肯定。团队在业内影响力日益提升。依托交科院软科学研究团队,2016年,浙江省交通运输政策研究室在交科院挂牌。
以党建引领科研
曹更永坦言,刚从老家山东来到尚处在起步阶段的浙江省交通运输科学研究院那会儿,心里难免有落差。然而短短几年时间,在院党委的领导下,看着自己带领的交通发展研究所规模从最初的3人扩大到30多人,产值也一路高走到如今的1000多万,他十分感慨。
“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结于党支部的凝聚作用,更归结于院党委对党建工作的重视。”曹更永说。
作为主要从事交通战略、规划、政策等软科学研究,工作任务非常繁重,既有长期研究的课题,也有很多临时应急性工作,“大家每天,都在和行业政策以及前沿热点打交道。”正因如此,党支部就像繁忙日常里,这群年轻研究人员彼此沟通的心灵驿站。
高门槛的冷门行业
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全部30余名科研人员,都是硕士研究生学历。
“许多研究人员,都是刚毕业的90后。”身为交通发展研究所所长的曹更永,也才三十出头。交通发展研究所致力于行业前瞻性及热点问题的研究,为交通部门和企业提供决策咨询,这对每一名研究人员的科研水平、常识积累、学习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曹更永说,每年都要做50多个项目,临时性任务也更多。这些课题都是全新的领域,这么多年下来几乎没有重复的。“你必须不断学习,必须紧跟时代,必须因地制宜去考虑问题、思考问题……”曹更永说,做这一行,绝不可能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浙江交通运输发展对策研究,杭州城西科创走廊综合交通发展规划,浙江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对标发达国家指标分析……这些都是“曹更永们”的研究报告成果。
把责任意识放在第一位
“曹所长常说一句话:科研也是服务行业,拿出来的成果一定得有实际意义。”曹更永所在部门同事说。
曾在某年五一节期间,曹更永和几名同事连续度过了五个通宵达旦的日夜,最终将一份反复修改、审订的100多页的报告呈现出来。这样的日子,在他看来十分常见。正如他自己所说,要把“科研”这一门特殊的服务行业做好,必须要下苦功、肯钻研、有耐性。
每个月,交通发展研究所都要召开部门例会,每人都要上一堂简短的“党课”,可以是学习政策文件后的心得,可以是生活点滴带来的启发。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让所有人都树立起“国家观念、集体观念”,要勇于担当,敢于攻坚克难。
曹更永认为,在一个普遍较年轻的团队里,党建显得尤为重要。“很多人才离开校园不久,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期,要通过党建活动的形式,引导大家提高社会认知和判断力,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他说,软科学研究投入精力大,经济效益并不显著,更是一种社会公益性服务,一定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有奉献精神和国家观念。